徐光啟,明末天主教徒。天文學家、農(nóng)業(yè)科學家、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(qū)之一。字子先,號元扈,上海人。
明萬歷二十四年(1596)在廣東韶州結識西方傳教士,初步聞知天主教教義及西方科學知識;后又讀到利瑪竇的《山海輿地圖》。次年中舉。二十八年春赴北京應試,途經(jīng)南京,往訪利瑪竇,對西方科學知識發(fā)生興趣。
三十一年在南京聆聽了葡萄牙耶穌會士羅如望的宣道,閱讀了利瑪竇的《天學實義》。塔把"天學"理解為由行上之道和行下之器兩部分組成。他認為佛教空無之說"東來千八百年,而世道人心未能改易",若能將天主教教義加以傳布,使人人為善,以達到"久安長治"的政治目標。因此,他接受了"天學",受洗入教,取教名保祿。
萬歷三十二年中進士,考選為翰林院庶吉士。從政之余隨利瑪竇問學,并于之合譯《幾何原本》前6卷。
三十五年丁憂,回籍守制。次年邀意大利耶穌會士郭居靜道上海傳教,在家中設立教堂,并在其親友、佃戶中發(fā)展教徒,是為天主教傳入上海之始。
守制期間,將《測量法儀》參以《周髀算經(jīng)》、《九章算術》,中西會通,加以整理,并撰成《測量異同》,《勾股義》。三年后回京任翰林院檢討。適值欽天監(jiān)推算日食不準,遂和傳教士合作研究天文儀器。
主張翻譯學習西方天文學說。因皇帝不予重視,其事遂寢。四十年,從意大利耶穌會士熊三拔學習西方水利。
崇禎元年(1628)復任禮部侍郎。次年,欽天監(jiān)推算日食再次失準。經(jīng)過皇帝批準由徐光啟主持重修歷法。當年,皇太極率領數(shù)萬人攻破大關口、從三面進逼京畿。
崇禎帝兩次召集大臣,垂問方略,徐光啟提出區(qū)別對待俘虜以瓦解敵人軍心,建立配備西洋炮等火器的車營,以戰(zhàn)為守,積極防御的戰(zhàn)術。
在徐光啟主持下,由傳教士率領的葡萄牙士兵帶領大銃到達涿州,協(xié)助防守。三年升禮部尚書, 徐光啟是明末中西文化交流中重要人物。
他也是著名的科學家,他著的《農(nóng)政全書》是我國科學技術劃時代的著作。1633年,徐光啟在北京去世,后被葬在當時的法華浜和肇嘉浜匯合處,其子孫也多匯居在此,“徐家匯”由此得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