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耳他《時報》5月8日刊登評論員文章,對當前歐洲經濟形勢進行點評。文章說,前幾年的“阿拉伯之春”是阿拉伯國家爭取民主體制的運動,多以失敗結束。今年春天,歐洲經濟呈現良好發(fā)展勢頭,但能否迎來經濟繁榮的夏天和長久的經濟復蘇尚未可知。目前的“歐洲之春”源于三方面因素,一是低利率和低油價帶來的消費需求增加。但如果投資不能跟上的話,這種增長不會持久;二是歐洲各國政府采取的支持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。這些政策與以前的緊縮政策是相反的方向,如不能帶來政府稅收的增加,同樣不可持續(xù);三是歐元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低匯率增強了產品競爭力,激勵了出口。但問題是歐元被低估了還是高估了呢?正常的匯率應該是什么?很明顯,靠歐元貶值帶來的增長也不可持續(xù)。此外,當前,有些國家如芬蘭并沒有迎來預期的經濟增長,匈牙利也在減速。文章認為,歐洲經濟持續(xù)增長的推動力有三方面,一是投資的增長,這應是財政政策的目的,是經濟持續(xù)增長的保障;二是結構性改革;三是政府負責任的財政政策,高額負債會把國家置于險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