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侯寺舊稱三侯廟,又稱張相公廟。創(chuàng)建于明崇楨二年(公元1629年),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(公元1847年)。東臨南河水,南靠烏龍山,西傍三侯古橋,北對冊岡寶剎。據(jù)地方史籍《昭萍志略》載:“萍南大田有三侯,屢著靈異,里人所建,以祀張相公”。“嘗讀唐書張宏靖傳,三世皆宰相,封侯,時號三侯張相公家,今三侯廟亦張相公”。寺中祀祭之張相公,并非唐代張宏靖,只是借其義,祀祭生于明朝萬歷二十五年(公元1597年)的張景鴻,字逸云,號康,湖南濟陽人氏,弱冠中秀才,后又精通岐黃之技。為避禍難,奉母離鄉(xiāng),飄泊至山清水秀的橫頭洲,自稱橫頭洲子,設(shè)館教書營生,且以所學(xué)之醫(yī)術(shù),常為鄉(xiāng)鄰治病,助藥貧困者,其育人濟民之高尚品德深孚眾望,皆稱張相公。明崇楨二年(公元1629年)秋,瘟疫蔓延鄉(xiāng)里,民眾惶恐不安。張相公得一夢:洲上的井水已含毒,切不可飲用。夢醒,驚駭異常,起床告知鄉(xiāng)鄰。天亮后,張相公立于井旁,勸阻前來汲水的鄉(xiāng)民。然,鄉(xiāng)民不信,執(zhí)意取水,張相公既急又無奈,手掬井水先嘗,當(dāng)場暴亡。眾皆失色,號啕慟哭,既為張相公舍已為人的善舉義舉所感動所震撼,更痛心疾首地悔恨未聽勸阻,致使張相公英年早逝。在此,建寺立像,奉為神靈,晨夕拜謁,長年祀祭。
2005年1月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