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招網(wǎng)訊:大興區(qū)最早前身為古薊縣,以建于薊城地區(qū)得名。薊縣當(dāng)為先秦之縣,為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燕國所建。秦始皇二十三年(公元前224),秦于薊城地區(qū)置廣陽郡,薊縣屬之。自漢至隋唐五代,薊縣之建制始終存在。西漢,薊縣相繼歷屬燕國、燕郡、廣陽郡、廣陽國。漢末王莽新朝時期(公元9––24),薊縣一度改名伐戎縣,隸屬廣有郡,王莽新朝覆滅后恢復(fù)薊縣名。東漢,薊縣相繼隸屬廣陽國、廣陽郡、上谷郡、廣陽郡。三國時代,薊縣屬魏之幽州燕郡、燕國。西晉、東晉、南北朝、隋、唐、五代各朝,薊縣相繼隸屬燕國、燕郡、幽州、范陽郡等。遼會同元年(公元938),薊縣改名薊北縣,隸屬幽都府;遼開泰元年(公元1012),薊北縣改名析津縣,隸屬析津府,為遼南京附郭京縣。宋宣和五年至七年(公元1123––1125),析津縣歸宋,隸屬燕山府。
金代,貞元二年(公元1154),析津縣更名大興縣,隸屬大興府,為金中都依郭縣。元代,至元九年(公元1272)中都改為大都,大興縣為元大都附郭赤縣,隸屬大都路。明代初期,大興縣隸屬北平府。明永樂元年(公元1403),北平府改為順天府,大興屬之。明永樂十九年(公元1421),明遷都北京,大興為依郭京縣。清代,大興仍為依郭京縣,隸屬順天府。
中華民國時期,1914年10月順天府改為京兆地方,大興屬之。1928年6月,大興縣劃歸河北省,9月定為特等縣,1929年1月旋即降為二等縣。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,隸屬河北省第三專區(qū)。1945年8月日本投降至1948年12月地區(qū)解放,大興縣隸屬河北省第五專區(qū)。
日偽統(tǒng)治時期(1937.7——1945.8),大興縣先后隸屬河北省津海道和燕京道。
1943年10月,中共領(lǐng)導(dǎo)的大宛安永固涿良辦事處成立。1944年2月更名平南辦事處,同年9月設(shè)置平南縣。1945年3月,平南縣建制撤銷,分設(shè)大興縣和涿良宛縣。1949年8月以前,中共創(chuàng)建的平南縣、大興縣隸屬冀中十專區(qū)。1949年8月,大興縣劃歸河北省通縣專區(qū)。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大興縣仍隸屬通縣專區(qū)。1958年3月,大興縣劃歸北京市并將原屬北京市南苑區(qū)的舊宮、亦莊、瀛海、西紅門等地劃歸大興改為區(qū)建制。1960年1月,恢復(fù)縣建制。
1999年,轄14個鎮(zhèn),526村:黃村鎮(zhèn)、榆垡鎮(zhèn)、瀛海鎮(zhèn)、龐各莊鎮(zhèn)、安定鎮(zhèn)、青云店鎮(zhèn)、西紅門鎮(zhèn)、采育鎮(zhèn)、亦莊鎮(zhèn)、舊宮鎮(zhèn)、禮賢鎮(zhèn)、北臧村鎮(zhèn)、魏善莊鎮(zhèn)、長子營鎮(zhèn)。
2002年,大興區(qū)轄3個街道、14個鎮(zhèn):興豐街道、林校路街道、清源街道;黃村鎮(zhèn)、西紅門鎮(zhèn)、舊宮鎮(zhèn)、青云店鎮(zhèn)、采育鎮(zhèn)、安定鎮(zhèn)、禮賢鎮(zhèn)、榆垡鎮(zhèn)、龐各莊鎮(zhèn)、北臧村鎮(zhèn)、魏善莊鎮(zhèn)、長子營鎮(zhèn)、瀛海鎮(zhèn)、亦莊鎮(zhèn)。
2005年10月,北臧村鎮(zhèn)人民政府由原址遷至北京生物工程與醫(yī)藥產(chǎn)業(yè)基地天富大街10號辦公。
2005年初,大興區(qū)轄3個街道(興豐街道、清源街道、林校路街道)、14個鎮(zhèn)(黃村鎮(zhèn)、西紅門鎮(zhèn)、舊宮鎮(zhèn)、亦莊鎮(zhèn)、瀛海鎮(zhèn)、青云店鎮(zhèn)、長子營鎮(zhèn)、采育鎮(zhèn)、安定鎮(zhèn)、魏善莊鎮(zhèn)、禮賢鎮(zhèn)、榆垡鎮(zhèn)、龐各莊鎮(zhèn)、北臧村鎮(zhèn))。
2005年,全區(qū)面積1036.32平方千米,人口 56.6萬人。轄3個街道、14個鎮(zhèn),共有75個社區(qū)、526個村委會。